当前位置:首页电影小布什传

小布什传

评分:
2.0很差

分类:电影美国2008

简介:本片主要聚焦了美国总统布什(乔什·布洛林 饰)的政治生涯和多变的人生经历包罗 他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小布什传一个历史学家的影评分集剧情

  我在译言上翻译了,可那个排版太丑,遂决定在这里再发一下。从其人以至奚落其人,再从奚落到其人本身《W》一剧中,OliverStone实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电影人。受到全方位“修理”的布什出现了,而且比你想象的还要好。AlanBrinkley新闻周刊2008年10月20日刊于该杂志纵观大多数以美国总统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出众的历史,其对真相的关注一直并不充分。从《少年林肯》(1939)到《威尔逊》(1944),自《旭日东升》(1960)至《十月导弹》(1974),还有其他很多,通常都是用来充斥有线电视和录像带的庸俗低劣的货色,这些电影的目的大多要么为了“扬名立万”,要么为了“对外宣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少年林肯》(亨利•方达饰林肯)描绘了一个圣人般的律师,献身于一场为了正义而进行的理想化、难以置信的战争。《威尔逊》则是一部平庸之作,因为在二战余波的大辩论中发挥了作用而囊括五项奥斯卡奖,后来又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淡忘了。《旭日东升》,来自一部百老汇话剧,歌颂了弗兰克林•罗斯福对“小儿麻痹症”的勇敢征服(现实中从来不曾实现的征服),描绘了一则“伟大的美国爱情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现实版是一桩永远也挽回不了的破裂了的婚姻。《十月导弹》并没有表现看起来似乎无法解决的一幢危机背后的十足混乱,而仅仅刻画了一场道德冲突,这场冲突中明智战胜了轻率莽撞。OliverStone的新作《W》是他第三次考验当代总统,而他期望这次可以与众不同。他的前两部总统题材的电影——《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译注:又名:《谁杀了肯尼迪?》)(1991)和《尼克松》(1995)——是出于对于其青春的迷恋,但是同时也出于他对阴谋论的兴趣,因为有关这两位总统的记忆均受到了阴谋论的侵袭。上周和我聊天时,Stone将《谁杀了肯尼迪?》定义为一部“控诉片”(译注:J'accuse即英语Iaccuse(我控诉),是1898年法国著名作家EmileZola发表在报纸L'aurore上的一封给法国总统的公开信。Zola在信中控诉了法国政府的反犹太主义以及对AlfredDreyfus的不法监禁。此信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Zola因此被政府以诽谤罪起诉,后为逃避关押而逃往英国,并于1899年回国。后来,J'accuse一词被英语借用,专指对有权势人物的义愤和指控。)——的确如此。该片醉心于某些对肯尼迪遇刺事件最为劲爆而资料最不充分的诠释,指控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LyndonJohnson(译注:林登•约翰逊,肯尼迪的副总统,在肯尼迪遇刺后提前在空军一号上宣誓为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为了防止肯尼迪结束越战、与古巴达成和解或是成为别人获得领导地位的绊脚石而促成了肯尼迪遇刺事件。Stone认为《尼克松》是个“淡定、冬季”片,试图以最大热情去刻画一个不被热爱的男人的孤独和偶尔的绝望。在该片中,Stone对那些有资料加以辅助的阴谋论抱以关注,更对那些并没有多少可信的证据的“秘闻”也加以使用。这两部片子都辅以加以特别诠释的书籍,以展示那些帮助剧本成型的广泛调研。两片也都受到历史学家、以及其他那些对Stone所采用的资料的真实性以及他所乐于使用的阴谋论的合理性有所质疑的人的高度诟病。但是,无论可信与否,Stone致力于通过他的这两部电影对历史作出真实的贡献,正如他所说,“帮助创造出对我们的时代的一种理解”。他坚持其作品遵循的精确性,而很少轻松地以“那不过是一部电影”来作借口搪塞。刻画一位在任总统可能是件更为困难的事。通常,大部分此类努力都被后来针对存档档案所作的研究推翻。政治上的激情会影响对事实的解释。WarrenG.Harding在1923年逝世时,人们像追悼林肯一样追悼他,可是历史到了今天却将他视为美国最为无能和白痴的总统之一。(译注:沃伦•盖玛利尔•哈定,第26任美国总统,任内因为错误的任命导致腐败,为此在历史上多受非议。)DwightDEisenhower被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历史学家斥为感觉迟钝的平庸之辈,但今天他却享有很高的声誉。(译注: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第34任美国总统,连任两届。他任职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安定、繁荣的时期,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但人们总是无法抗拒当下正时兴的对总统和其他领导人的即时评价的诱惑,因此也不必奇怪,电影人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急于加入到这样的大讨论当中来。几乎Stone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阴暗和悲观的,这反映出他自己(更多是他这一代人)对于美国政治和权力的幻灭。因此,人们可能有些惊讶的发现,在对GeorgeWBush这个可能是美国历史上受到最多辱骂的总统的描绘中,出现了相对较为乐观和有同情心的画面。Stone声称,该片中几乎一切都基于可靠的研究,所有场景,除了少数梦境,都能够被可靠地加以验证。(一个将他援引的资料加以澄清的网站正在建设中。)Stone当然不是布什的崇拜者。他亦为其执政所寒。他争辩说,布什的政府“让整个世界失望了,并且让世界陷入了危险。。。其傲慢自大无休无止。。。其政策毫无理智。”但是,他同样宣称他发现布什令人惊讶地和略微倔强地自有其可爱之处。Stone说,布什“急躁,小心眼,。。。是个以大欺小的家伙”,但同样也“有吸引力,。。。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也是益友。”无论是布什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可以在《W》一片中发现他们可加以抱怨之处。“厌什者”将会对Stone对年轻布什所采取的富有同情心的描绘感到震惊甚或被惹恼——JoshBrolin扮演的布什颇堪信服——布什年轻时挣扎于(有时甚至勇敢地反抗着)他父亲所树立的颇具威胁的榜样。(而在本片中,老布什不断地贬低自己的儿子,有次几乎和他动手。)观众可能既不满于Stone不加批判地甚至带有钦佩地按时间顺序描绘了布什与酗酒所作的斗争以及坂依天主教的过程,也不满于导演将布什1994年的州长竞选活动描绘为有技巧和充满领袖魅力的个人努力(虽然由KarlRove精心编排而成)。Stone刻画出的布什及其顾问们真诚而理想主义地深信着伊拉克战争的明智,而这也同广泛存在的看法相矛盾,因为更多人相信狂热、欺骗和野心才是这场战争的真实动因。而总统正不断缩小的崇拜者团体可能会对本片中描写了布什与法律偶然的几次小刮蹭而怀恨在心。(“你以为你是谁啊,肯尼迪?”——在替小布什收拾他那许多“残局”之一时,老布什轻蔑地问他的儿子。)尽管Stone可能对布什有能力戒酒而表示尊敬,但他却轻蔑地加注说:“酗酒的毛病没了,但鲁莽的毛病没改。”布什和劳拉的关系因为布什有次把车撞向了车库的大门而变得牢固起来,而布什这么做则是因为劳拉对他在他的首次并不成功的国会竞选活动中的一篇软弱无力的竞选演讲进行了批评。某些布什的忠诚粉丝对Stone残酷地描绘了一个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极端脆弱的布什而深感不满,布什在会上努力想去回应某个针对他所犯下的错误的问题,但是他却失败了——结结巴巴,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过了一会他又为自己的不擅言辞而自责。在Stone拍摄的梦境场景的某一场中,W在梦中面临了他自己在伊拉克的失败并且再一次面对他父亲的土崩瓦解般的失望。而在电影的最后,Stone也不时地像他当初刻画尼克松一样地去刻画布什:一个沮丧的、孤单的男人,并为自己的不受欢迎而深受折磨。在乔治•W•布什通常给人的印象中,没有什么比他留给人们以平静的自信、对马后炮的抵制和对于重新考虑自己的确信或者决定的不情愿的印象,更为根深蒂固——也更让他的支持者钦佩的了。但是Stone却呈现给我们一个被不安全感所困扰的男人。“我拼了命从地狱的深渊里挣扎出来,就为了好让自己独立自主!”有一次影片里的布什在事情变糟时这样吼道,似乎认为与他为了救赎自己而付出的辛勤工作相比他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不知何故不太公平。不管人们支持这个独一无二的双面人的哪一面,他们都可能对Stone把布什发动战争的决定当成幼稚的乐观主义感到不快——他真诚的相信自己是在推进“自由”,是在将中东改造得更好,是在将和平带给世界。片中有一幕是在美国总统办公室的会议上,科林•鲍威尔(译注:第65任美国国务卿,乃布什內阁中的鸽派,强调多边主义和以外交手段解决对外关系,与伊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鹰派强调单边主义和以军事手段解决对外关系截然不同。由于布什常倾向于支持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鹰派,鲍威尔在对外政策上受到极大掣肘,加上与内阁中官员多次意见不合,于2004年12月14日宣布辞去国务卿职务,并即时被总统接受。)为塑造并限制了美国对外政策超过了50年的“遏制原则”,特别是老布什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拒绝侵入伊拉克进行辩护(译注:遏制原则是美国在冷战早期的外交战略,目的是限制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即新兴国家多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欧美。在1991年至2003年间美国对伊拉克采取了遏制原则,即撒达姆•侯赛因在海湾战争后没有被赶下台,但美国仍然通过严厉制裁、联合国武器检查、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驻军、在伊拉克禁飞区巡逻以及定期空袭等手段对伊莱克采取遏制政策。但其后自2000年起上述措施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遏制能力,2003年小布什政府放弃了遏制原则对伊拉克动武。)。W却唐突地甚至有点轻蔑地将遏制原则斥为软弱无力的政策,并且果断地、看起来似乎有点漫不经心地做出了开战的决定。Stone暗示,布什这一举动全部出于其为胜过自己的父亲而付出的努力,但是他同时也暗示总统这么做是出于他自己(对其意义的)深信不疑。“正义与邪恶并存”,电影里的W在战争来临时说,“而正义必胜,但你总得为正义而斗争。”Stone强调说他“无意贬低或者伤害这个男人。。。我们决心展示他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而本片的确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布什本人构思了、推动了并且合理化了这场战争,他力排异议,没有简单地对别人的意见加以默许。在一场气氛令人不安的与迪克•切尼(由RichardDreyfuss出色扮演)的对手戏中,这个像伊阿戈(译注: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认为是“恶魔在人间的化身”。)一般的副总统巴结地在布什面前递上了一份虐囚的授权书,满怀自信地以为布什会毫无异议地签署,哪知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不仅两手空空地离开,还遭到了总统尖锐的质问。在切尼离开时布什还告诉他,将来他们俩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切尼不准说话。在一个近乎病态地神神秘秘的老头与他具有社交性的年轻上司之间这场假想的遭遇战暗示了这两个人之间一种更为复杂和具有竞争性的关系,而不是像人们习惯中想象的那样——布什是个被动的使唤丫头。Stone与其他想为他们自己的时代作编年体传记的大多数人一样,也的确就布什做出了一些将来会被推翻的有根据的猜测。但是,《W》一片仍然与以往以总统为题的大多数电影(包括Stone自己的)不同。不论其作为电影之戏剧性特点有多么鲜明,也不论在历史真相的对照之下其对布什的刻画将有怎样的遭遇,本片总的来说是一次诚恳的尝试,试着在为关乎这个任期的几乎所有事情而发生的狂热的大战役的风暴中找出点真相。这里没有阴谋论,没有不着边际的胡猜,没有偏执妄想。Stone的电影不是“圣徒传”,也不是“对外宣传”。它是,颇令人惊讶地,或多或少的公正。(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AllanNevins讲座的历史学教授。)URL:http://www.newsweek.com/id/163448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木瓜电影网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1 木瓜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