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少年俱乐部真事丰满,电影一般,故事讲得不太好分集剧情
故事原型其实挺丰满的,涉及到:富二代、诈骗、被老骗子骗、凶杀、儿子杀老爸、兄弟反目、污点证人。但是电影没有拍好。由于KevinSpencer的性骚扰事件,电影本身的上映出现了很多波折。影片本身也没有拍好,主要的问题在于:1.故事讲得不够有力,也不够深入。优秀的讲金融的电影,例如《华尔街之狼》、《大空头》、《华尔街1》等等,会有能量得多。该故事讲得像白开水,既没有深入金融行业,也没有深入这个故事。基本上电影的品质类似《华尔街2》。2.人物特征不突出,没有说服力,转折突兀。乖乖优秀毕业生,如何转变为利欲熏心只求暴富的骗局男一号?没说。3.故事推进和结尾有点草率。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他把故事分为几个小节:小试身手>设局>快速发展>被老手骗>杀老骗子>走偏门赚快钱>又失败,再杀人>兄弟反目。过程有点流水账,讲述得比较普通。4.导演显然是想在一个金融诈骗故事中插入更多元素,例如兄弟反目+反转结局,试图比常规剧情更丰满。但是没有做好。两人如何兄弟如何反目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最后男二号的黑化比较做作。片末最后一句强行升华,非常牵强,并故作深沉:我们曾经是老朋友,但现在永远不会是朋友了。太装太假了。下面说说故事原型的真实历史。故事所基于的真实案件发生在1983年。真的是一帮有钱人家的孩子,想着要快速致富,就在南加州搞了这样一个公司:BBC:BombayBicycleClub孟买自行车俱乐部。这个名字来源于男一号JoeHunt在芝加哥经常去的一家餐厅的名字。有钱的亲朋好友一赞助,公司的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了。BBC里众人的生活和开销也奢靡起来。其它有钱富二代由于缺乏经验、难以在正规公司获得他们所期望的角色例如高管,又不愿意从低做起,于是也愿意投身到BBC这样的企业一起做高大上的投资,各种类型的投资,包括汽车贸易、股市、黄金期货……但是,新手哪会做投资,公司业务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典型的庞氏骗局的模式。这个庞氏骗局也很简单,客户放进来1万元,三周后给客户5000元,说是盈利,剩下的1万元还会继续有盈利。而实际上该5000元是BBC通过银行借贷借回来的。毕竟是年轻。一年不到,业务发展受困。偏偏这时一个叫RonLevin的骗子就骗了富二代们400万美元。加上本身BBC的业务也没有高速发展到新流进的资金能覆盖他们所对早期投资人许诺的高额回报。银行借款又还不起。在捉襟见肘之下,他们只好先解决对他们逼得太紧的人。于是公司一把手JoeHunt、公司二把手Karny、保卫部总监Pittman先是把RonLevin杀了。这时候是1984年,他们的公司刚开了一年。这时,JoeHunt的打算是如果他被警察怀疑,他们就把责任推给高管中的一对富家双胞胎,因为杀RonLevin所牵涉的车子和相关证物都是和双胞胎有关。然而他又脑抽地向同伙们建议把双胞胎杀掉灭口让警察死无对证。。。。大哥,如果再杀双胞胎,他们的死也是同样要被追查的呀。。。然后其中一个富二代的老爸也成为他们的目标而被杀。据说该儿子对他老爸没有尽快把巨额财富都给他感到很失望,于是动了杀机。该老爸是伊朗政府的高官,他们认为杀了能拿到3500万,但实质上该老爸已经变穷光蛋了。再然后,其中一个富二代的女朋友也成为目标,他们想杀了她,拿她的钱,然后栽赃成该富二代和女朋友玩性游戏时不小心致死。……只能说富贵家庭drama多……两件死亡案件,警察一查,事情就败露了。公司二把手Karny开始转做污点证人,换取免于起诉的豁免权。1987年审判,JoeHunt被判有罪,终身监禁。1988年,检察官和开枪杀人的Pittman达成认罪协议,认罪但无刑罚。第二个谋杀案就没审判得这么干脆了。1992年,针对杀老爸这个第二起谋杀案,由于证据不足,陪审团认定JoeHunt无罪,检察官撤销相关指控。JoeHunt入狱服第一个案件的刑期。一年之后的1993年,这个Pittman竟然无脑到上电视承认并介绍他打死RonLevin的情形,并吹嘘由于一系列的限制,检察官已经无法就这两个案件追究他了。4年之后,1997年,这个Pittman因肾衰竭死去,时年44岁。Karny转做污点证人后,进入了警方的证人保护计划。换了新的名字和身份,换了新的住址,重新开始生活。他老爸是当地一个房地产商人,所以Karny的生活吃穿不愁。1987年,NBC就该故事做过一个迷你剧。然后2002年也有个小电视剧集说这个的。总结一句就是:不要贪婪,生财也要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