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影法兰基,我的爱

法兰基,我的爱

评分:
2.0很差

分类:电影欧美2004

简介:法兰基(杰克?麦克艾尔 饰)随母亲莉兹(艾米莉?莫迪默 饰)与外婆搬到了苏格兰。详情

排序

分集剧情

法兰基,我的爱冷暖分集剧情

冷暖文/苏七七1.法兰基是个弱听的九岁男孩,长得很平常,有点儿雀斑。不笑的时候,显得有点蔫蔫儿的,但笑起来,眼睛也一起亮起来的时候,真是非常好看,让人能忽然发现,一个小人,一个小心灵可以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电影开始的时候,他和妈妈、外婆一起又搬了次家,搬到一个海边的小镇。镜头下的小镇是冷色调的,整个电影也大体是灰蓝的冷色调。但是这种冷色调不是坚硬的,压抑的冷色调,而是一种舒服的,清新的冷色调。租来的老式旧公寓,狭小的门厅、楼道与门都漆成一种饱满而略深的橄榄绿,中间嵌着帆船图案的瓷砖条。法兰基喜欢伸手摸摸瓷砖上浅浅浮出的帆船,这个镜头有点用意,因为妈妈告诉他,爸爸是个海员,在一艘名叫ACCRA的船上,这艘船到过世界各地,因为爸爸从各地给他寄来了信与邮票。在法兰基的床里侧的墙上,有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一面面小旗子标出了这艘船的航程。在另外的墙上,帖了各种各样的画,鱼,船,等等,让简陋的房间显得很好看,法兰基是个内秀的孩子,他是唇语术的冠军,地理也学得很好。2.这个小镇是个善意的小镇,快餐店的玛丽把给法兰基的薯条装得满满的,图书馆的胖阿姨馆员借给他好几本喜欢的书,他还认识了却一个对他很亲切友爱的小姑娘。但学校里的另一个小男孩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给法兰基带来了一张报纸,报纸上写着ACCRA号要在这个港口停泊。他们打了个赌——赌法兰基的爸爸会不会来看他,其实,就是赌法兰基真的有没有爸爸。孩子的世界也有着对真相的怀疑,以及简单残酷的找到真相的方式,虽然赌注看上去只是足球卡片、邮票和小刀。法兰基给爸爸写了信,然后妈妈莉兹收到了信。他收到的所有的信都是妈妈写的,妈妈为他虚构了一个浪迹天涯的,勇敢而细心的父亲。而他真正的父亲是他耳聋的根源,妈妈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带着他离开了曾经的家。莎兹要为法兰基找到一个临时爸爸,她必须用一个新的谎来圆旧的谎,她甚至到海员们聚集的港口小酒吧去试试,但在男人们肆无忌惮的目光与哄笑中仓皇地逃了出来,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海边的长椅,在寒冷的雾气中茫然地坐了一整夜。3.扮演莎兹的是EMILYMORTIMER,她在这件电影里可称不上美貌,失神的大眼睛,潦草的发型,旧毛衣外套一件短茄克。但她把一个“普通女人”演得很好,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她的脆弱(在孩子们翻她衣柜时她崩溃了),她的坚强(在丈夫要求见孩子最后一面时她坚决地拒绝了),她的善良(但她还是把法兰基画的画带去送给了丈夫)。她是一个遭受过生活的重大打击,并且被逼得四外躲藏的单身妈妈,但她身上还是有一种魅力,这不仅来自于她尚未完全消退的容貌,丰满柔软的身材,而且还来自于她的自爱,与对法兰基的爱吧。她那种没有被压垮的美丽是很动人的,当然也得有人能领会得到这种美丽。她能竭力去“保护”一些东西:保护孩子,保护孩子心中的爱,并且在这种保护他人中,让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被暴力摧毁。一个这样温情的电影,却又以家庭暴力作为情节的起点,这是比较难在逻辑上自圆其说的。因为,如果生活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淹没过,并且还在暴力的威胁中生活了很久,那么,如何才能相信温情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对于沉重地伤害过自己的人,还能够原谅吗?在这个电影里,导演,以及编剧,提供了一种特别合情合理的“有条件原谅”的方式。莎兹还去看望了重病的丈夫,对他不能自控的狂暴也有某种理解,但是,她让孩子远离可能的身体与心灵的伤害,不追求“亲人永远是亲人”的煽情效果,而是让他承受他必须承受的,让他得到他可以得到的——他必须承受的是,因为他对孩子的暴力,他没有再见他的权力,而因为他才有了这个孩子,孩子有着对父亲的天然的爱与期待,那么,把孩子为心目中的父亲画的画带给他,这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4.这种非常平衡的近乎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出的决定与选择,在电影中是很自然地呈现出来的,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莎兹直觉地就能选出对法兰基最好的选项,而出于理解与善良,她也没有选择去“恨”自己的丈夫。如果让对他人与命运的怨恨占据了生活的话,恐怕她怎么也不会为儿子去虚构一个想像中的父亲吧?电影中有几句对白说得很透彻,她也觉得这种通信是个早晚会被揭穿的谎言,但是有时她自己也放不下,因为,在信里她真正知道孩子想些什么,而且,这些信,除了给了孩子希望,何尝不是也给了自己希望?如果是更残酷一点的电影,更残酷一点的导演,估计不会给这个希望留什么出路。它那么漏洞百出,矫揉造作,只好用来证实人的虚弱与可笑。但这个电影只是放缓了谎言被揭穿的脚步,它并没有把这个谎言一口气变成了真相,让那个好心的叔叔真的就成了现实中的父亲,小法兰基最后还是知道了,父亲去世了,他见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父亲。但这个假的父亲满足了他精神上对父亲的需求,事实上也成了他精神上的父亲,他从这个父亲身上得到的力量,使他能够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生父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已经去世了的真相。5.面对忽然来到家里的爸爸,小法兰基一阵失神,他的眼睛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像是马上就要晕倒。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表演。那种一下子被抽空的感觉居然是一个孩子能表现出来的。但他没有晕倒,而是坚持着镇定地回过神来。孩子为什么需要一个爸爸呢?一个从没见过的爸爸能为他带来什么呢?这个穿着皮夹克的非常MAN的男人一出现,跟他打赌的小男孩就把一厚摞的足球卡片送上了。法兰基犹豫着该不该拿下,爸爸说:“打赌就是打赌。这是你该得的。”他带他去打水漂,教他怎样能打出好几个水花,给他捡一颗扁平的“冠军石头”。他带他去吃薯条和奶油卷。他带上他和妈妈去舞会,他和妈妈一起跳起了舞。——他满足了法兰基对爸爸所有的想像与需要,甚至他还给得更多了些。他有了一个强壮的,冷静的,耐心的,对妈妈很好的,爸爸。有一个镜头是很让人感动的,三个人,“爸爸”、法兰基,妈妈,三个人趴在栏杆前看海聊天,法兰基忽然让开了,他把“爸爸”和妈妈留在一起。他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几乎不回来,妈妈的话里似乎暗示是她和爸爸之间的问题,他希望爸爸回来,更希望爸爸和妈妈成为相爱的两个人。孩子似乎天然懂得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小法兰基尤其是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6.“寻父”是一个艺术上的母题,以寻父为主题的电影很多,拍得很深刻的也很多,比如《雾中风景》。从深刻性上说,《法兰基,我的爱》的确差之甚远,但这个片子的温情非常适度,有一种面对生活的,非常理性的态度作为温情的支撑。它的制片、编剧、导演都是女性,还是导演SHONAAUERBACH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已经显得流畅成熟。在这个女性拍的关于寻父的电影里,也有女性如何在暴力与逃避中如何面对生活的自问,答案是很不女权主义的,在电影里,单身妈妈还是要为孩子编造出一个父亲,而正面的男性形象,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很“男子汉”的男性,女人与孩子在被男性迫害的时候,还在等着一个男性救世主出现,这在性别政治上似乎是很不正确的,但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完全不先锋,倒成就了这个电影质朴、家常、亲切的一面。在现有的社会中生存,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只能渴望着一个普通人能得到最好的东西,而做不到勉强自己成为一个与社会秩序(在这个电影里是性别秩序)对抗的不普通的人。电影里的妈妈,“爸爸”,都没有在行为与道德上被拔高,都是尽量在生活的土壤里精耕细作,从最普通的形像里找到最可能的美好踏实的生活方式。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里最先锋的一个人看上去是法兰基的外婆,她烟瘾很大,戴着发卷,涂红指甲,她对女儿编织谎言很不满意,对女儿带回来的假爸爸更是疑虑重重。在电影里,莉兹有一句台词说:“我和妈妈住在一起,她会防止我又跑回家去。”——很多身受家暴的妇女陷身其中不能自拔,被外在的暴力与内心的恐惧拖向深渊,而这个外婆成了一个有用的反作用力,导演对于这个配角的安排也是有用心的。不过家里来了个好男人之后,那个夜晚还是显得一下子充实而美好起来,家里不再显得荒废凄凉,老太太在涂指甲,女儿洗了头洗了澡,显得精神焕发——这是电影里不多的暖色调的一个小过场。7.DEARFRANKIE是这个电影的英文片名,这是信件的起首称呼,是妈妈虚构的来信里,爸爸叫孩子的声音。在电影的结尾,孩子还在写信,收信,他和他的“两天爸爸”像是朋友一样写起了信,他也一样亲昵地叫他:DEARFRANKIE。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一个谎言被揭穿了,但在谎言里,有真的东西生长起来。真与假的边界显得不那么清晰,重要的是,爱,希望,沟通,这些听起来实在熟滥的词进入到事情中之后,它们不会改变事情的真假,但是,它们会改变真假的方向,并且在时间与命运的帮助下,也许就改变了事情的顺序,让真相有了铺垫,让孩子得到力量,它们不带来“革命”,但可能带来“改良”,给生活带来温情的一面,并且,让孩子能“健康成长”起来。说实在话,这基本上都是靠不那么深刻的,女人们的努力。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木瓜电影网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1 木瓜电影网